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流传着很多关于当地的历史传说,有些流传的广,人尽皆知,有的流传的窄,只有当地人一代一代往下传。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作为宗教的祭拜,是神圣的;而作为其来源的传说,却是一段足够令人听得津津有味的好故事。如今,这段传奇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自然也会加入些电影的元素进去。《不肯去观音》虽然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电影,但是其绝对不是宗教电影,而是一部有故事、有人物、有惊心动魄、有回味留香的剧情片。
现存关于普陀山不肯去观音的传说,基本上都是关于日本慧萼法师的。而电影在创作的时候,将唐朝这边的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丰富。也就是说,我们都知道慧萼法师没能把观音像请回东瀛,才将其留在了梅岑山,但是传说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这观音像从何而来,对中国这边的某些人某些地方有怎样的意义,以及其本身有何经历,以及为什么慧萼法师会在梅岑山顿悟。这一切细节,都是电影需要下功夫不足的。没有这些血肉,《不肯去观音》就只能是一部纪录片,而不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影像。
影片《不肯去观音》的编剧团队一定是翻越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才将观音像的传说,与历史上唐朝皇帝对待佛教和道教的态度结合在了一起,叙述出了“灭佛”和“救光王”这两项非常有戏剧张力的内容。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故事在,观众才能体会到慧萼法师所要请的这尊秘色瓷观音像对于烧制者余秀峰、守卫者五台山无尘方丈、加持者光王等人的意义。这些人的生命已经与这尊观音像血浓于水。影片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为观音像的'“不肯去”做出了电影化的解释。
比《不肯去观音》作为电影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是本片也从慧萼法师的角度去讲述了这段历史。虽然不是故事的主要参与者,但是慧萼法师的戏份在本片中堪称男一号,而且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如果只听传说,我们所知道就只是慧萼法师在梅岑山产生了顿悟,可是并不知道其为什么顿悟,有顿悟到了什么。影片对慧萼法师的在唐经理进行了叙述,对他的心路进行了剖析。原来看似一次的大彻大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才达到了。
第一次他以为抱着观音像回东瀛就可以不辱使命,结果悟到了自己想法上的浅薄;第二次他用身体抗住考验,用诚心打动了无尘大师的人心,悟到了诚心可以感动人心;第三次他死而复生,才悟到了佛讲缘之深切,绝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有形考验。因此,从慧萼法师的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不是观音“不肯去”,而是自己“无缘请”。人可以靠身体靠意志扛过风雨的考验、跨过艰难险阻,但是缘是无形的。无缘即是不可强求。你用有形的牺牲和付出去强求缘分,便注定与缘背道而驰。无缘请,即拜谢离去,慧萼法师才放下了一种执念,与佛更近。
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男人有几个女人,是合法的,皇帝更有权利要美女,现代说的【小三】的帽子,怎么能给皇帝的女人扣上?现代合法夫妻以外的女人出现,大家称呼【小三】,你说穷女人不要脸抢你男人,我不禁惊讶,你们夫妻相爱是不是很深,穷女人怎么认识了你老公,你老公是不是贪色骗人,占有了人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人家不见得都是贪恋你老公的钱吧。这就存在一个赔偿问题,如果怀孕生孩子,依今天女人的个性,向你老公要说法,【赔脸的损失】,你说人家是【小三】,耻辱你了,你老公是心中有愧,两边都不敢得罪,生怕更不好办。你老公很想一夫多妻合法化,你们都死守着【一夫一妻】不放,矛盾和战争就不可避免,家丑不外扬,辱骂【小三】是下策,老公丢了脸,夫妻感情不会更好,协商解决是上策,你不想离婚的话,就暂时和平相处,民不告官不究的。解决不了,就离婚吧,你们的感情不会是一下子破裂的吧。该放弃就放弃,要活的有尊严有价值。协议解决不了,就法院打官司判决吧。
这是好事啊,你要知道人虽然有信佛、不信佛,信基督、不信基督,但这是凡夫的分别心。观音菩萨可是大慈大悲的大菩萨,对待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不管你信不信观音,观音菩萨一视同仁。难道还害怕看到观音菩萨对自己不利吗?而且观音菩萨的真身能放出无量的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照破众生内心深处的无明黑暗,能开启众生本具的智慧,能给众生带来无量的利益。所以放心好了,能多看几眼就多看几眼,和观音菩萨结个法缘,将来因缘成熟时,也会得到菩萨的救度的。